第804章 太子(1 / 2)

北京。

文华殿。

皇帝西巡,太子留守监国,便在此殿摄政。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文华殿建筑大多被毁,后来后金入京,仿照末被毁武英殿修复。

冬日里,天气晴朗,午后的暖阳从蓝澄澄的天空照下来,太子在殿前廊下晒着太阳,手里还捧着一卷经书。

只不过太子心思似乎并不在经书上,坐在那里似在想什么事情。

与繁华喧闹的北京外城不同,深宫大内的紫禁城里,显得格外的肃穆宁静,尤其是这太子摄政的文华殿,天子离京大半年,太子监国摄政,这里就成为大明朝堂政治中心。

留守的内阁成员和总理处成员,也都每日来此奏事。

大婚不过半年的皇太子,也开始蓄起了胡须,显得成熟稳重了许多,每日无数奏章呈报,上面所奏报的,多是这里丰收那里安定等好消息。

前几年这个国家局面还危如累卵,异族入侵,流贼四起,各地哀鸿遍野,饿殍载道,饥荒、战乱,让所有人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甚至无数士绅豪强,都已经认为大明气数尽了,朱明完了。

谁又能想到,一介南下流亡的疏藩鲁王,却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抚大厦于将倾,再兴大明呢。

短短数年,这北京城都换了几次主人,崇祯帝煤山自缢,李自成做了几天皇帝,多尔衮在此摄政,从辽东沈阳迎来了鞑子小皇帝顺治,但这些人终究还是随雨打风吹去。

如今中原江山尽复,大明甚至还威服蒙古、女真,甚至连西洋番都朝贡通商。

京城物价比较平稳,新米仍只有一块银元一石,这还是朝廷有意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以保证种地百姓收入。北京的粮食从海上运输供应,天津、通州和北京都建有大粮仓,储藏了许多米、麦、豆,朝廷已经放开了粮食限量供应凭票供应的政策,如今有七成官营粮铺,三成的私营粮店,买粮不受限制了。

其它各项生活物资也都很充足,甚至连蔬菜肉食油醋等这些都极为充裕,北京又变的那么富足而高贵。

入冬。

运河结冰,渤海封冻,也丝毫不影响北京官民,物资充沛,边关稳固,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大家忙着购买白菜、萝卜储存,也有忙着到西山拉煤的,都在为过冬忙活着。

互相见面时,除了问一句吃了没,也会聊一聊报纸上的时事,比如皇帝正在归化城,鄂尔多斯汗如何恭顺,天天为皇帝涮马,给皇帝打黄羊猎鹿啊,甚至夹一两条小道消息,皇帝在鄂尔多斯遇到一位蒙古美人啥的。

也有人说国姓爷朱成功最近从济州港出兵到了平户,正在教训小日本子,说是日本的藩镇平户藩松浦氏扯旗造反,要倒江户德川幕府,好多诸侯响应呢,倭国内战,结果袭击了大明的商船,烧了大明的商馆,还扣留了大明的商人等,国姓爷立马率舰队去护侨。

有说国姓爷其实是奔着石见银山去的,据说这银山能年产百万两银。还有说国姓爷是奔着别子铜矿去的,据说那个铜山一年产铜数百万斤,占据日本年产铜的三分之一。

也有人聊黑龙江,聊奴儿干,聊吉林聊雅克萨、驱度寐,聊如何揍老毛子,聊开拓者船队、先锋船队、黑水船队在东北弄到了多少珍贵皮毛的。

也有人聊说皇家南海船队在安南在占城等地建立了新的商站等,还有说安南的莫氏跟郑氏打起来了,广西御营已经派了一个协到了高平。

说起这些的时候,这些皇城根的百姓,虽然好多都是新移来的,但他们仍然是一种帝都百姓的优越感。jujiáy

虽然好些人前几年也在生死挣扎着,但现在他们已经衣着体面了,哪怕衣服上可能也还有补丁,但起码脸上红润,眼里有光,衣服也干净整洁。

在绍天六年的冬天,这些人如同脱胎换骨了一般,流寇成了历史名词,建虏也成了过去。

大家现在喜欢聊口外的羊肉、羊皮羊毛,聊南方的白糖红糖和棉布。北京外城居住的多是手工业者,大量的商铺、工坊,造就了大量的从业者,他们辛苦的干活,拿了工钱买粮买菜。

内城居然的则多是皇亲国戚,京城百官以及一些军官和豪商大贾,他们高门大户,鲜衣怒马,奴仆成群。

甚至在城外的关厢,也迅速的建起了许多房屋商铺,这里也有许多作坊。

城郊是地主农民,他们种地也种菜养猪,养鸡鸭鹅。

皇太子弘甲也会经常微服在京城转悠,有时还会去郊外,他喜欢深入底层,那些小街边摊贩卖的玩意儿,或是小馆子小铺子,他都不嫌弃,一边吃饭喝茶,还会观察市井生活,也会跟掌柜伙计们闲聊,甚至主动跟其它三教九流的客人们交谈。

对于才十五岁的皇太子来说,他显得有些超出同龄人的成熟稳重,或许跟在关外六年经历有关,也或许跟这几年皇帝亲自教导有关。

监国摄政半年多,弘甲看待问题跟以前又有所不同了。

他能感觉肩上担子的沉重。

近些日子来,他敏锐的发现有两股势力围绕在他身边,正在角逐斗力。他们都试图影响、说服太子。

他们都看起来那么正直无私,似乎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长远。

今年夏天,河南发生了一件大事,还在迅速的扩散中。

事情的起因是封丘县生员罢考,封丘县在黄河北岸,就在开封北面,开封过了黄河,再经过陈桥镇,便是封丘县。在鞑虏狗官挖开铜瓦厢黄河决口后,封丘城遭受没顶之灾。

此后黄河改道,几年都没有河堤,黄河泛滥,一到汛期就成泽国,无数人流离失所,后来朝廷收复山东河南,最终决定不复故道,以新河道入海,并拔款派人修新河堤。

封丘在黄河之北,也在新河道的西面,朝廷也干脆把开封府黄河北岸的封丘和延津两县划入了卫辉府,把原武县划入怀庆府。

封丘原来东面是河北的大名府,现在东面的长垣也划入了河南卫辉府,新河道东面的东明则划入了山东曹州府。

原来封丘跟河北交界,隶属开封府,现在则跟山东交界,隶属卫辉府。

封丘罢官事件,起因是朝廷的迁移士族充实京畿之事。

一些原来的士族门第,地方豪强,结果因为以前站错队等原因,如今没能在新朝里有五品实职,所以被朝廷要求迁移到京畿落户,甚至要把他们在原籍的地置换到新安置之乡。

封丘本属开封府,宋代时属于京畿之地,被划入卫辉后引的封丘人不满,而皇帝迁移士族填充京畿,特别是对那些没有五品实职的士族之家,举族迁移,还要换地,就更是惹的无数人跳脚。

士农工商。

士的地位向来很高,明太祖都曾规定,庶民百姓见了有功名的秀才举人,要行见官礼。

大明经童生试考取生员,就已经获得了最低功名,成为特权阶层,他们须穿蓝衫,以区别一般平民。

生员中的优秀者还发放廪米奖学金,还免其家差役二丁,连对那些累科不第,年五十以上,愿告退闲者,也给冠带荣身,仍免本身杂泛差役。

除了优免丁粮,若犯事情重,地方官也得先报上官,革除功名后才能治以应得之罪,有功名在身,是不能上刑也不能治罪的。

若是一般词讼小事,甚至只交给学校责罚,而不得视同齐民,一律问责。

妥妥特权阶层。

从明初时只免一二丁的杂役,到后来优免相应数田赋,再到后来全免,再到后来寄名投献种种手段,只要考上秀才,就算跃了龙门了,虽说秀才地位也不高,但已经不是小民可比。

可绍天朝对士人却并没有那么优待,皇帝起兵之初就要求士绅一体纳粮,再到后来各种政策,诸如禁止以汉人为奴,再到今年取水了传统的官学,考中秀才功名后不再在府县学内,也不再给廪米。

朝廷新建了许多新的学校,各种专科类学校,就是从秀才中招收录取的,其中优秀者也会给予廪米奖学金,但这种学校都是全日制专科学校,而不再以前那样只是挂个名。

且一般专科学校,录取后还会有要求毕业后服从分配等等,虽然也允许分配工作以后,还可以继续考举人考进士,但确实与以前大不相同。

封丘罢考事件,是这些事情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最终在要将他们迁移到滦平去而爆发的,他们认为这是对士族的践踏,滦平在北京长城的古北口外,那是关外之地,是塞北,是流放。

而他们无罪,皇帝却一再践踏他们,甚至要没收他们的田产房屋等,拿关外的荒地跟他们换。

愤怒的封丘生员串连,在今年的乡试之年的科考里,不仅发动考生罢考,还把少数坚持进场考试的学生的试卷冲进去撕了。

科考是乡试的资格考试,每届乡试之前,由各省提学厅的提学巡回所属府进行考试,凡欲参加乡试的生员,都要通过这次资格考试。

本来封丘今年有一百三十多位秀才应考,结果只有二十三名秀才进场,另外一百一十多人不仅没进场考,他们还冲进卫辉府的考场,把考生们的试卷给撕了。

这简直是破天荒的一幕。

他们不仅撕了考卷,还公然呼吁全省考省都不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