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凝视着方继藩,道:“卿为何不言?”
方继藩有些尴尬:“陛下,这是夸赞,还是讽刺?”
心里是真的发虚,因为在很多的语境之下,你有一个好儿子或者好门生之类的话,往往是带着讥讽的。
方继藩又不是二,怎么能随便接茬,到时候领会错了意图,脸没了没关系,唾面自干也不是啥事,别到时候还得一个恬不知耻的罪名。
弘治皇帝不禁道:“自是夸张。”
“呼……”方继藩顿时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我就说嘛,好歹是自己的门生,怎么会投敌呢?我们老方家,都是要脸的人,教出来的门生,那也是有操守的。
方继藩眼睛终于如雨过天晴的亮了起来,顿时觉得自己的底气也足了:“欧阳志虽有些不成器,不过性子像臣,忠厚!”
“……”
上一辈子,方继藩就属于那种话聊死的类型,只要他出现在群里,顿时世界便安静了,现在……似乎也一样。
弘治皇帝有点不想和他说话。
可随即,弘治皇帝道:“此次鞑靼围城,欧阳志坚壁清野,死守锦州,锦州十万军民以他马首是瞻,在他的组织之下,组建了一万多官军,三万民夫,欧阳志功不可没啊,他区区一个修撰,竟能使锦州归心,使所有人都甘心受他调遣,这……足以证明,他的才能和胆识。”
说到此处,弘治皇帝终于从震惊之中走脱出来,脸上带着几分眉飞色舞道:“欧阳志,乃朕之子龙也,浑身是胆!”
“……”子……子龙……
“赵子龙?”方继藩震惊了!
这号人物,他自是知道的,甚至在他的脑海里,走马灯似的,浮出了三国演义里那英俊潇洒,一身银甲的英雄形象,可然后,这个画面又迅速的变为欧阳志那等,相貌平庸,一脸呆滞,半天嘣不出一个屁来的家伙。
呃,有点……怪怪的。
方继藩忙道:“陛下慧眼如炬,臣钦佩不已。”
见其他人尚处在震惊之中,弘治皇帝朝萧敬使了个眼色,萧敬会意,将三份奏报俱都传报了下去。
刘健先是看过,一脸的震撼,其实他一直是欣赏欧阳志的,说实话,若不是欧阳志已娶了妻,他家里有个幼女,还真希望招欧阳志为婿呢,毕竟,现在翰林院的年轻里,如欧阳志这般稳重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刘健喜欢欧阳志,其实也是可以理解,似刘健这样的人,放在了后世,那就是属于胸口上两个袋子,袋子里还兜着一根钢笔的老gan部,还指望他能看得上寻常那些头发长长,油头粉面的年轻人?不打死这些家伙,就算是刘老gan部脾气好了,似欧阳志这样,虽是年轻,却满是岁月痕迹,沉默寡言,从不努力表现自己,端茶递水打杂无一不精,从不乱说话,讲政治的年轻人,那真是老gan部圈的瑰宝,广场舞大妈们眼里的香饽饽,属于那种送女儿,都得排队的对象。
就比如方继藩这种,刘健觉得,这个小子不错,聪明,给朝廷立了许多大功,是个璞玉,很有前途。可看着,总觉得有那么点儿碍眼,不舒服。
现在这三份奏报,就仿佛是印证了刘健对欧阳志的印象一般,他眼里竟是雾水腾腾:“十万军民啊,足足的十万军民啊,锦州全城的百姓,皆赖他而活命,此子后生可畏,真的不可多得。”
刘健此时真真是恨不得欧阳志才是自己的儿子,亲的那种。
他很不舍得的,才将这三份奏疏继续传阅下去。
李东阳也震惊了,骇然道:“新晋翰林,年经轻轻,竟能独当一面,陛下圣明,慧眼如炬。”
说着,竟也眉飞色舞起来。
这样的年轻人,看着就舒服,现在竟觉得欧阳志这三个字,听着都悦耳,你看,欧阳志,胸怀大志啊,朗朗上口。
马文升笑着捋须道:“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这几乎是最高的评价了,马文升心里的一块大石已随此落地。
弘治皇帝龙颜大悦,每一个人称赞欧阳志,都甚得他的心意。
于是他欣喜地道:“是啊,真是令人难以想象,一个书生,孑身一人,带着一份旨意出走关外,竟能临危奋起,朕览百官,有几人可以做到?此乃士林典范,读书人的楷模。”
一旁的萧敬一直憋着脸,其实他很想说一声,刘瑾也跟着去了,那坚壁清野,东宫的刘瑾也是出过力,立过功劳的。
虽说萧敬对刘瑾的印象未必很好,可毕竟是同道啊,这天大的功劳,却都被读书人统统揽了去,有点儿不太甘心。
可一想那刘瑾,萧敬便觉得牙痒痒的,这个蠢货,太年轻,啥都不懂。
当然,努力的归咎了一下,似乎……说白了,还是刘瑾这个家伙聪明得太过了,需知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人哪……还真不能太聪明,自以为自个儿占尽了眼前的好处,可世事无常啊。
萧敬想着,是不是该提醒一下陛下,在锦州还有刘瑾这么一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