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推进(1 / 2)

铁血强国 流泪的鱼wyj 2490 字 1个月前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

随着战局对苏俄越来越不顺,斯大林现在的脾气也是越来越糟糕,动不动就发火,使得克里姆林宫的那些工作人员们,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触怒了斯大林,无端招致祸端。

“斯大林同志,这是我们从英美两国的情报人员发回的消息。英国人和美国人,似乎已经默认了在北非和地中海的失败了,他们在近期内,都不准备向北非和地中海派遣更多的军队了。至于现在在北非的军队,更是打算让他们自生自灭!”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向斯大林报告道。

“可恶!那些美国人和英国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难道他们就打算放弃那些土地和军队吗?他们有那么多的军队,现在中国人的主力又被我们给拖住了,他们完全可以向北非派遣更多的军队啊!”斯大林愤怒的咆哮道。原本,他将北非的战局视为一个转机,甚至视为一个反败为胜的好机会。但是,现在看来,这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英美联军在北非战场和地中海上,依旧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根本就没有能够击败中华帝国,自然也就没有苏俄期待的转机出现了。

之前,斯大林认为,如果英美联军能够在北非打败中华帝国的话,那么,中华帝国恐怕就不得不向北非战场投入更多的军队,甚至抽调苏俄战场上的军队。毕竟,一旦中华帝国在北非战败,英美联军顺势可以进攻中东,威胁中华帝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为了保护中东,中华帝国自然不得不抽调更多的兵力了。这样的话,苏俄的压力就能够减小很多了。也得以坚持更长的时间。这样的话,苏俄未必就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可惜,现在证明,那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想象而已。

现实是残酷的,狠狠的给了斯大林一巴掌,让他不得不接受,整个苏俄依旧处于危机当中的现实。

“斯大林同志,现在看来,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根本就是靠不住的。他们已经被中国人给打怕了,根本就不敢继续和中国人对抗了。那些家伙,根本就是胆小如鼠的懦夫而已。如果苏俄有他们那么强大的国力的话,说不定我们早就打败中国人了。”伏罗希洛夫元帅说道。

虽然伏罗希洛夫元帅已经被任命为了西部战区司令官,但是,在德国人保持克制,仅仅在边境部署了少量兵力的情况下,伏罗希洛夫大多数时候都是呆在莫斯科,听候斯大林的调遣的。当然,伏罗希洛夫对于德国人,也是十分警惕的。他命令西部战区的三个方面军,保持最高戒备,防备德国人的突袭。只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德国人似乎根本就没有进攻苏俄的意思。德军的主力已经调回国内休整了,在和苏俄的边境上,仅仅部署了极少的兵力而已。

斯大林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英美的强大国力,特别是美国的国力,让斯大林非常的羡慕和嫉妒。即便苏俄经过了两个工业发展五年计划的建设,但和美国相比的话,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更严重的是,美国的地理环境实在是太好了。不像苏俄,完全处于敌人的四面环视当中。

斯大林一度认为,如果苏俄有着像美国一样的条件的话,说不定他们的理想早就已经成功了。

当然,这些都是空话,是无法改变的。现在他们能够做的,仅仅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处于危机当中的苏俄拯救出来。同时,这也是拯救他们自己。

“同志们,现在说这些都没用。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抵挡住中国人的进攻才行。英美两国虽然现在不敢和中华帝国开战。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会就这样善罢甘休的。等到他们准备好之后,他们和中国人的大战一定会重新开始的。到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了。”斯大林说道。

只不过,连斯大林自己对于他的这番说辞,似乎也根本就不相信。更别说伏罗希洛夫和沙波什尼科夫这些家伙了。他们能够混到现在的地步,可不是傻乎乎的就能够办到的。

伏罗希洛夫和沙波什尼科夫两人,连忙附和斯大林的说法。但他们心中,却是不以为然的。

英美两国在北非,损失了一百多万的军队。对于这两个国家而言,即便还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也绝对是损失惨重了。特别是美国海军,在地中海上损失了整整八个航母战斗群,使得好不容易恢复实力的美国海军再一次的被打残了。现在美国人担忧的大概是中华帝国会不会趁机进入大西洋,威胁美国东海岸,而不是再一次的派遣军队去北非。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美国人再一次派遣军队去北非的话,那将完全是送死的行为。

因此,两人认为,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苏俄恐怕都得独力对抗中华帝国了。这对于苏俄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坚持不住的话,恐怕苏俄就将不复存在了。

“同志们,虽然现在的外部环境对我们不太好。但是,我们的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是非常好的。我们勇敢的战士,以弱势兵力,已经多次抵挡住了中国人的进攻了。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够继续抵挡住他们的进攻的。”斯大林接着说道。

很显然,苏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让斯大林非常的满意的。这也就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底气了。

伏罗希洛夫和沙波什尼科夫两人也是连连点头。实际上,连他们也没有想到,伏尔加河战区和顿河战区的苏军,能够在中华帝国陆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坚持这么长的时间,这完全出乎了他们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