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杨国栋这一营乱兵不是刘狮子陷入思索的原因。
张献忠便问道:“那大帅是?卑职可以分忧!”
刘承宗微微摇头,随后看了一眼张献忠,这才问道:“兄长觉得,旅帅师襄如何?”
如今用兵之际,杨国栋安一个营只要愿意归附,刘承宗肯定张开怀抱欢迎,这事儿没啥好琢磨的。
他琢磨的,是师襄。
“大帅是问师旅帅……”
张献忠缓慢地重复了一遍刘承宗的问题,脑瓜子飞速旋转,判断此时元帅府局势、他在元帅府的身份、师襄在元帅府的身份、他和师襄的关系、此时的环境。
以及最重要的——刘承宗提这个问题的用意,或者说想听他说出什么样的回答。
张献忠可聪明了,第一时间就想明白这些事的关窍,并迅速判断出三种可能性:刘承宗想坑他、刘承宗想重用师襄、刘承宗想看他是个什么人。
因为行军路上大庭广众,刘承宗如果要动一动师襄,肯定不会问他的想法,何况此时师襄是前线将领,问他的想法应该就不是想听坏话。
何况他加入元帅府要晚,算起来师襄还是前辈,张献忠是真怕刘承宗再把西旅剩下的王自羽、刘体纯俩参将调到临洮旅去。
至于故意坑他的可能,也不是没有,大庭广众之下他说了师襄坏话,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个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元帅府谁不知道大元帅刘承宗最喜欢讲义气的人。
义气不光存在于兄弟情义之间,实际上夫妻、父子、君臣,都有义气存在。
但是吧,很多时候聪明是一回事,性格是另一回事。
聪明能让人想明白很多事情,而决定接下来决策的却是性格。
张献忠张嘴就是:“大帅,师旅帅没啥过人之处,我比他强!”
刘承宗瞪着迷惑的眼睛,看着张献忠眨眨眼:“何出此言?”
狮子心说:关你啥事啊?我问师襄呢。
“率三千雄师顿兵城下,不能迫降乾州城就算了,城外三千乱兵也打不赢,还得传信回来支援。”
张献忠不屑地撇撇嘴:“大帅若遣一千虎贲随我同去,卑职明日先将乱兵击溃,后日一早必陷乾州!”
这话说得刘承宗眼前一亮,不是因为张献忠认为自己能打,尽管这是事实,但他此时越发觉得自己决策英明,在心里笑道:秉忠兄啊,我让你留在身边做礼部尚书真是英明至极!
元帅府的虎贲营从来都不是一面密不透风的墙,尤其对帅府的高级将领而言,这个营就是一道以刘承宗为中心,连接整个元帅军千丝万缕的大网。
他的一言一行、喜好厌恶都会通过这张网,准确传达到各营将校耳中。
有这么个会踩人唱反调的在身边随时吸引同僚仇恨,难道不是更能体现出自己对师襄的重用与信任吗?
师襄在前线攻伐不利,有张献忠今天这通贬低,下次一定知耻后勇;若前线得利,更能体现出刘承宗的知人善用。
他张嘴就顺着梯子往上爬,道:“兄长攻城拔寨自有独到之处,师旅帅尚乏历练,但其胆识过人、心思缜密,最擅化险为夷、险中求胜,兄长信不信,我军抵达前线之前,乾州必传捷报。”
张献忠自然不信,他本身就瞧不起师襄。
像师襄这种就是正四品世袭武职的卫所将领,张献忠不知一路上打死过多少个,卫所出身的将领跟各路农民军首领相比,就突出一个不能打。
而在民军首领眼中,不能打就是废物。
不过刘承宗不这么看,倒不是说他觉得张献忠评价的不对,非常对,师襄跟那些被俘投降的明军将领相比,平平无奇,武力、带兵打仗的能力确实也不突出。
但这人有上进心和综合素质。
因为师襄是主动投向元帅府将领里,出身最高的一个,擅长谋划事情并把事情做成,尤其在劝降方面,应该有非凡的才能——他连自己都劝降了。
师襄家道中落,差点连职位都没能世袭,靠模仿刘承宗抢大户才弄到钱,虽然办成武职世袭,却又背上了罪责,进而谋求兰州参将,谋划把兰州卖给刘承宗,最后又成功地带兰州和驻军倒向元帅府,洗清自身在明廷的污点。
这也是能力。
而且是很厉害的能力。
早前元帅府不对师襄委以重任,就是因为他这种在钢丝间横跳的能力很厉害,一年之间从世袭职位都没有的备选武官,完成临洮卫实授指挥佥事、明廷兰州参将、元帅府临洮旅旅帅的身份变化,水涨船高。
刘狮子也不能保证他会不会带着元帅府的兵员军械,转头再摇身一变成为明廷的临洮总兵官,因为临洮旅的将校关系复杂,师襄如果没本事,大概率会死在内讧里。
不过现在没有这个顾虑了,临洮旅没有发生内讧,下属降将的关系也理顺了,其中还抽调了三千军兵调往漠南,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刘承宗心想,师襄此时心里应该憋着一团火,只等此次作战立功了。
这回传信到中军,大概用意不在求援,而是让刘承宗知道他想劝降杨国栋。
刘承宗也很期待,乾州城的战役,师襄能拿出什么让他惊喜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