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买船(1 / 2)

1984之狂潮 再次等候 1640 字 8天前

“52艘散货船、11艘集装箱船、7艘油轮、4艘滚装船,咳咳,还有19艘远洋渔船?4艘冰库船?居然还有2艘补给舰?肯特,渔船什么的就算了,呵呵,你认为我要那些军用补给舰干嘛?”荆建笑着与身边的肯特打趣。

安德烈提供的那份目录可谓是琳琅满目,其覆盖的内容差点儿让荆建惊掉下巴。毫不夸张,里面的一大半居然是军品?甚至安德烈还通过伊里采夫暗示,轻武器什么的根本就没有障碍,就算是战斗机、坦克和导弹等重武器也不是不可以商量。

对那些军火,荆建当然看过后就笑笑算了,可是不得不佩服安德烈那些人的胆大妄为。好吧,其实荆建是知道苏联解体后的军品物资管理失控,只是没想到,失控竟然发生的那么的早,而且一开始的规模就是如此的汹涌澎湃。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由于苏联准备从东欧大规模的撤军,以往为了准备世界大战,储存在东欧基地里的海量物资都需要处理。一部分重要物资当然撤回苏联国内,但有些不轻不重的物资就鸡肋了,运回去不合算,留下又便宜了那批东欧白眼狼。

而且在阿富汗战争后,苏联由上至下对苏军进行了某种“集体抹黑”,很类似越南战争时期欧美的反战思潮一样,这对苏联官兵的士气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要知道,美国好歹还有好莱坞吹嘘“美国大兵拯救全人类”,苏联甚至连这个都没有。

因此苏军处处受到歧视,虽然没有像解体后那样,连工资都得不到保证,但以往“苏军优先”的待遇瞬间一落千丈。举个例:撤回到苏联国内的苏军,他们连营房都没及时安排,居然被安置在马棚中居住?这你敢信吗?

结果不言而喻,苏军军纪雪崩似的滑落,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权钱交易。幸好此时苏联还未解体,还剩下最后一块遮羞布,因此在表面上,与荆建的这场交易还算是公正,平均吨位超过万吨(不包括那些渔船),平均船龄在十年左右的这批船,打包给荆建的价格是五亿卢布出头(以此时卢布牌价折算美元的话,就是三亿美元多)。

另外,安德烈他们将另外组织一批20艘左右,船龄在五年以下的新船投入到荆建旗下。这回不需要钱,仅仅是成立一家新的船运公司,名叫“纽带”,而苏联外贸银行将作为苏方代表占其中的30股份。

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前面的那批船是安德烈他们能“内部处理”掉的,而后一批是实在无法处理的,于是索性就成立纽带船运公司,对外宣扬“中苏美友好”(安德烈坚持要加上美国,因为股东之一的标准物流是美国公司),对内也给出了一个过硬的理由。

荆建其实并不在乎安德烈等人是怎么操作。他高兴的是贷款终于有着落了,并且一部分得到了有效的投资。毕竟此时的苏联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也就是这些船能拿来就用。

“肯特,我承认,我们有麻烦了,贷款的额度我们甚至连一半都没用到。”荆建玩笑了一句。

确实,相比较于那笔庞大的贷款,这样的大手笔也就变成了毛毛雨。有趣的是,上次那个一揽子协议中,虽然汽车厂项目已经终结,但苏联方面其他那些化肥、有色金属什么的依然给了荆建出口额度,因此全部加在一起,这笔贷款总算用掉了七亿多卢布,谢天谢地,总算接近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