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婚礼习俗(2 / 2)

中午的时候,各路亲戚就该到场了,以前的时候会挑着大担大担的粮食及蔬菜一类的,现在这么做的人少了,都是直接送钱了,特别亲的亲戚还会请上唢呐,乐队什么的。

对于唢呐,这是婚礼的必备,去女方迎娶新娘时,必须要有一对唢呐,这对唢呐得新郎自己提前请好,上午的时候,也该到了。

中午吃过午饭,婚礼总管就会根据帮忙过理的名单,开始分配任务,总管也有两个,一个管家里,一个管过理的,管过理的那个称为押礼先生,管过理的那个要比管家里的那个牛。

分配任务也简单,帮忙的人全在堂屋外面等着,里面叫到谁谁就进去领任务,比如张三和李四抬木柜子,赵五和王二麻子抬穿衣柜,谁谁挑肘子,谁谁谁端钱,然后一人一个红包一包烟,自己领了任务自己去准备需要的工具,比如兜杠子,绳子之类的。

任务分配完毕,就该出发了往女方家里走了,走路的顺序也有讲究,两个放炮的提前走,远远的放两炮,告诉别人,迎亲的来了,然后是媒人走第一个,唢呐第二,新郎第三,后面才是其他帮忙的人。

女方家当然也是大摆宴席,等着男方的人来,待男方的人到了之后,就开晚饭,晚上还有一套礼节,男女双方会各请一个说礼的,其实就是口才好的人,在女方的堂屋清点男方送来的东西,然后还有一通说辞,表面上互相谦让一翻,其实是相互较劲,比谁口才好,这一过程也是一大乐事,大家都会围着看。

这一套搞完,宵了夜,女方就用白天四处借来的被子打上地铺,安排大家睡下,在安排睡处的时候,也是会分等级的,比如新郎,肯定是不会去睡地铺的,还有说理的,接亲的,媒人等,这里所说的接亲的不是指迎亲的,而是一般由新郎的哥哥嫂子,婶娘一类的人组成,女方也会有送亲的,也一般由新娘的哥哥嫂子,婶娘一类的组成,接亲的和送亲的都是贵客,必须要安排好,否则就是失礼,会得罪人的。

第二天,称为正酒,女方一早安排吃了早饭,便把所有的嫁妆搬出来,摆在院子里,箱子柜子,锅碗瓢盆,印着喜字的大红被子,什么洗脸架,火盆一类的,应有尽有。

男方过来帮忙的,就开始忙活了,各自找到自己负责的东西,开始往兜杠子上绑,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有顺序的,装粮食的柜子必须得走前面,通常是两口柜子,方方正正的那种,而且一般女方会在柜子里装上粮食,所以抬柜子的人都是身强力壮的人,当然他们的红包也要多上一些,到男方家时,两口柜子如果谁先到,还有奖金,所以抬柜子的人从一开始就会较上了劲。

抬其他嫁妆的,不得跑到柜子前面,这是规矩,柜子就算走得再慢,也必须先进屋。

一切准备妥当,放炮的点上两炮,然后就先行出发了,然后抬嫁妆的抬上东西,争先恐后的就上了路,这时新娘辞过祖宗和父母,由媒人搀扶着走出来,跟在新郎的后面,按媒人第一,唢呐第二,接亲的每三,新郎新娘第四,女方送亲的走后面的顺序依次上路。

这时男方的人早早的就等着了,一些看热闹的和小孩儿们跑去远远的山头上眺望着,当听到隆隆的炮声时,就开始沸腾了,迎新队伍就要回来了。

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只有条狭窄的马路,如果坐车,会很麻烦,按照传统的习俗,得全程步行,如果男女双方两家隔得近,迎亲队伍很快就到了,但有的两家相隔几十公里,而且还全是山路,一路上要走好几个小时,特别是抬着装有粮食的柜子的那几个人,一路上还得提防对手跑上了前,会累得吐血。

终于,队伍全都回到了男方家里了,接着就是拜堂了,拜完堂,就该送入洞房了,先由一个小男孩端上一盆洗脸水,如果是冬天,由另一个小男孩送上一盆火,做这些都是有红包拿的,是小孩们都抢着做的事情。

以前农村的床都是要铺稻草的,而帮忙准备稻草的人,必须是两个小男孩,不能用女孩,大概是为了生儿子吧。

现在大部分家庭用上了席梦思床垫,但即使如此,传统的习俗不能丢。

新娘新郞休息一会儿之后,就开始给家里长辈端铺盖,流程是这样的,新娘会把从自己嫁妆里拿出来的铺盖,按照长幼在堂前用茶盆装着挨个送上,对方接过铺盖,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放到空了的茶盆里,一床被子至少四五百块,这一过程下来,两个新人往往会小赚一笔。

那些去过理的人使命就完成了,该吃吃,该喝喝,该耍耍,如果是放到以前,正酒晚上一般还会放上一场露天电影,是大家的一大乐事。

第三天称为拜客酒,主要就是为了送别女方来送亲的人,然后就是谢媒,新郎新娘提上一个猪头送到媒人家里去,以示感谢,其他来吃酒的客人们,也陆陆续续的回去了,等帮忙的人们把所有借来的东西都还上,一场婚礼才算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