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临清钞关(1 / 2)

大阁老 离之渊 1968 字 14天前

却说张敬修自六月十二离京,沿着运河走走停停,前后耗费七日,终于行至会通河,到了大运河枢纽----临清。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之意。蒙元时,在临清的卫河永济渠和须城安山之间开凿了会通河,自此临清就地处大运河与卫河的交汇处。

然而蒙元开凿的会通河,岸狭水浅,不负重载,加之管理不善,导致运河航运能力差、秩序混乱,使得临清未能发挥出运河枢纽作用,因而经济发展仍是缓慢。

直到本朝之初,太祖皇帝欲平定北方,为方便漕粮转运,解决军饷问题,特在此设立仓库转运粮草,遂成本朝重要的仓储之地,因此,在临清也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先有临清仓,后有临清城”。

及至太宗皇帝奉天靖难夺取皇位,为行迁都之举,特派朝廷大员疏浚会通河,自此南北大运河全线畅通,而临清也成为汇集七省漕粮北运的中枢和内陆通往北京的咽喉战略要冲,得益于此,临清城变得日渐繁荣,地位亦日趋重要,已然成为朝廷关税重镇。

此时刚过了午时不久,会通河上,大小船舶成千上万,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待过往漕船通先行通过临清闸,张敬修乘坐的官船也随后而行。

这也是运河上的规矩,漕船过尽,次则贡舟,官舟次之,民舟又次之,由此也可见漕运对大明朝的极端重要。

过了临清闸,便到了临清码头,码头上自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而张敬修立在船头,一眼便见得岸边规模宏大的临清钞关。这一路行来,张敬修也算是见识了运河上城市的繁华,但却无一处可比得上临清。

到了这里,他就要折道走隋唐运河赶往河南开封,去拜见闲置在家一年的帝师高拱。为此,他的南下之行要多耽搁六七日时间。

站在张敬修身旁的游七,见自家公子出神地眺望着远处的码头,笑着说道:“大公子,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据闻,此处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直可与苏杭媲美,大公子可要在此歇一歇脚。”

张敬修闻言,似笑非笑地看向游七,想了想点头道:“坐了这么些天船,便在此处待上一日也好,正好我也想见识一番这天下第一钞关。”

游七心下暗笑,大公子在京城被老爷管着,不太好去那烟花之地,这到了外头,还是有去见识的心思的终究是少年人嘛,可以理解。不过大公子毕竟还未成亲,我还是得看着些,莫要惹出些风流事出来。

张敬修自是不知游七心中所想,他来临清歇脚,除舟船劳顿外,就是想在此考察一番,来撰写一篇调研报告。事实上,从运河一路下来,张敬修都用纸笔记录了沿河两岸情形,只是多少有些走马观花。

当下艄公将船停靠在码头,一行人拿着行李到了岸边的水路驿。水路驿驿吏员勘合张敬修的官碟后,就毕恭毕敬地让张敬修一行入驿休息。

张敬修更衣洗脸后,驿丞亲自端着茶水过来道:“翰林老爷一路辛苦了,后厨里正在准备饭食,还请翰林老爷稍待。”

张敬修点点头道:“有劳了。”

“不敢当,翰林老爷若是有任何需求,但可吩咐小吏去办。”驿丞点头哈腰退了下去。

身为朝廷命官,外出公干,张敬修这一路来都是在驿站歇脚,如此既为方便,也为安全。而在沿路的驿站中,也遇上了有官员家属驿站大肆用公款吃喝的事情。当然,他也未多管闲事,毕竟在这个时候,有哪个当官不公器私用?

片刻后,驿丞两个驿丁给张敬修等人端来饭食,满满当当摆满了一整张八仙桌。

张敬修见桌上有北方的主食炊饼、卷饼、白面蒸饼,又有南方的茶点白糖万寿糕、雪花糕、定胜糕、玫瑰花饼。除此之外,鸡鸭鱼肉等荤菜自也是应有尽有,其中的鱼,竟是清蒸的两尾鲥鱼。

张敬修拿起一块万寿糕吃了几口,朝在一旁侍候的驿丞道:“这过往官员在此皆是以这般饭食接待吗?”

驿丞道:“除却鲥鱼,乃是三品以上大员有,其余来往的老爷们皆是这标准。这也是鲥鱼太过珍贵的缘故,在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这还是因为临清码头乃是贡船的换冰之处,小驿这里才有几尾鲥鱼。”

张敬修笑着道:“据闻这鲥鱼吃到牙缝里,剔出来都是香的。本官只不过是从六品,为何今日有此口福可享鲥鱼?”

驿丞陪着笑脸道:“翰林老爷是状元郎,身份尊贵,自是可享用鲥鱼。”心下却道:若非你大学士公子的身份,只普通翰林的身份,又如何值得本驿丞把驿站仅有的两尾鲥鱼用来招待。

“原来如此,那倒是要多谢驿丞了。”张敬修笑了笑,也没有装清官的意思,招呼着游七及随行的两个家丁张大、张五吃得不亦乐乎。

那驿丞见张敬修等人吃的满意,也是松了口气,对于这些官二代,他们从来都是生怕会招待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