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青海道 求助(二合一)(2 / 2)

盛唐剑圣 无言不信 4943 字 14天前

王难得是个粗人,故而对于张九龄这样的知识分子很是敬重,一路来照顾的极为到位。

张九龄也没有那些迂腐文人的臭脾气,客气的说了一声:“谢谢。”

一文一武相处的还不错。

“这些日子辛苦将军了,在陪我走一段,就能回去了!”张九龄喝着水,摸着额上的汗珠。

现在正值夏季,青海道有一段是沙漠,他们正处在沙漠边缘,特别的闷热。

正休息间,两个兵卒押着两人走了过来。

张九龄、王难得听到动向,好奇的看过去。

对方已经先一步大叫起来:“子寿贤弟,子寿贤弟,救命啊!”

张九龄见来人一脸风尘,脸上身上皆是脏兮兮的,与路边乞丐相差无几,一时间都认不出来了。

身旁一人,他倒是人的,是他的亲信下人,跟他一起来青海湖的,负责家中的事物。

来人自报姓名道:“子寿贤弟,是我,是张光。”

“张兄?”

张九龄惊疑了一声,也认出了来人。

张九龄与张光其实并不熟,相互间不过的点头之交。

张九龄在河西凉州多年,诸多面孔都不记得了,何况是这幅模样,自然认不出来。

张九龄相熟的是张光的弟弟中书令张说。

张九龄与张说相交莫逆。

历史上张说入拜宰相,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与他论谱叙辈,一路提拔。即便在病入膏肓之时,依旧像李隆基举荐张九龄。

张九龄也得意出人头地,成为李隆基开元盛世最后的一位名相。

现今历史以改,裴旻将张九龄收为己用。

即便如此,张说也时常修书给张九龄,想要挖裴旻墙角,让张九龄入朝助他。

只是张九龄并未答应,但两人的关系却亲如一家。

在张九龄的记忆里,张光因张说的缘故官居左庶子,不是什么雄职却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职位,怎么这幅德行?

王难得见来人是张九龄认识的,挥手让兵士将两人放开。

张光抢步来到近处,道:“说弟遭人构陷,现以给陛下去相,囚禁于御史台,而今半数朝臣都落井下石。为兄实在想不到有何人能够救说弟,思前想后也只有子寿贤弟或有这个能力了。”

张九龄脸色骤变,肃穆道:“怎会如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说好歹也是朝中首相,而且有功于朝廷,还是士林文宗,即便有什么意外,也不至于给关进御史台。

张光怒气冲冲的道:“全是宇文融跟王鉷那个小人作怪。”

张九龄怔了怔,也不好说什么。

此事他倒是有所耳闻,宇文融并不算是奸佞,反而是一个能臣干吏。

农民流亡问题,在开元十年是一大问题所在,广大农民被沉重的赋役所逼,逃离原籍,有的沦为流民,有的成为地主的佃户,全国的户籍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唐朝廷的财税收入。

宇文融为李隆基献计检括逃户,增加租赋收入,重新制定检括之法。

宇文融也被任命为勾当租庸地税使,一系列的改革,不但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还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

只是宇文融重治,觉得家国发展只要百姓富裕,民心安定即可,开疆扩土完全没有必要,那是劳民伤财的举动,只要维护自己的疆域不失足以……

他的理念与次相李元纮相识。

但张说却是那种重视军事发展的宰相,故而看宇文融很不顺眼,恶他为人,恐其权重,成为李元纮的助臂,有意压抑他。

故而宇文融对张说是恨之入骨。

这种理念的不同,并不能单纯的以对错来说,张九龄心如明镜,自不好多言。

不过王鉷此人,却不在张九龄的印象中。

张九龄问道:“王鉷是何人?最近弟忙于西方事物,对于京畿情况,不甚了解。”

张光长叹道:“要只是宇文融还好,他翻不起大浪。真正要命的恰恰是这个王鉷,子寿贤弟是不了解,此人是一个溜须拍马的奸佞小人,但深得陛下器重。现今庙堂上高内侍第一,第二就属王鉷。他现在主要负责太府寺的职位,但同时身兼户口色役使、京畿采访使、知总监、栽接使等八个重要职位,在长安现在是炙手可热,即便是诸宰相,见到他也要礼让三分。”

“说弟就是性情耿直,反对王鉷接管太府寺受到了嫉恨,从而联系宇文融以及御史大夫崔隐甫、刑部尚书韦抗一并对付说弟。子寿贤弟也知道说弟的脾气,他性子暴躁,遇事往往对事不对人,对同僚常当面驳斥,甚至呵斥谩骂。为人处世确实有诸多不对,这一受难,算得上是墙倒众人推。”

“而今御史台主要由宇文融负责,说弟落在他手上,凶多吉少……还请子寿贤弟出手相助。”

说着张光对着张九龄深深一拜。

张九龄忙将张光扶起,沉吟了片刻,说道:“张兄太高看愚弟了,就愚弟的这点人脉,能够说动长安的谁?这样吧,我修书给裴帅,将此事细说。我人微言轻,不足以成事,但裴帅却是国之重臣,擎天之柱,他要是愿意出手相助,相信即便宇文融在如何怨恨张兄,也不敢乱来。”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此事我自当细说,裴帅愿不愿意出手相助,这个某不敢确定,只能勉力而为。”

张光大喜过望,他此来也不是真将希望都寄托在张九龄身上。此次千里来寻,主要求的还是张九龄背后的裴旻。

张九龄自也明白这点,愿意修书也不是单纯的看在与张说的关系上,而是从大局考虑。

王鉷的为人真实情况,张九龄不好细说,毕竟是片面之词。

但张说是士林文宗,对于李唐忠心耿耿。

当初武则天时期,就敢与张宗昌、张易之对抗,唐睿宗时期,敢于太平争锋,更是李隆基的谋主。

张说若因这点事情受到迫害,对于朝廷,对于李隆基的影响太大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