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费罗认罪了。”
“朗费罗是谁?”
“前几天的地铁站伤人案,警察局找到的嫌犯。朗费罗是个大学生,本来是拒不认罪的,警察现在重新采集了证据,从凶器上找到了他的皮屑,从伤者的衣服上找到了他的血液,经过pcr仪鉴定,本来已经移交法庭审理了,结果朗费罗认罪了。”
《瑞典日报》的办公室里,社会版的编辑银格索尔脱下大衣,一边说话一边跺脚。
旁边的几名编辑都很感兴趣的看过来,就听人问道:“pcr仪是马尔勒案用的仪器是吗?马尔勒案呢?找到嫌犯没有?”
“警方没有公布,而且也没有抓人。”银格索尔微微摇头,道:“他们应该是在用朗费罗案做试探。”
“如果法官没有宣布dna鉴定有效,试探就不算成功。”科技版的编辑转过身来,道:“认罪是不能算的,如果马尔勒案的嫌疑犯坚持不认罪,法官是否认可dna鉴定的结果,依然是未知数。”
银格索尔道:“但是造成了很好的舆论效果,至少说明,他们找对人了。”
“一对一的鉴定,不能算,警察找到了一名嫌犯,然后一台机器突出一个结果,说你找的对,你们认为这样的科幻结果能得到认可吗?”
“不是一对一的鉴定。”
“恩?不是吗?”
银格索尔将自己的笔记本掏出来,向中间翻了一下,道:“朗费罗案里面,警察总共抓到了3名嫌犯,都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生,因为不确定刺伤人的是谁,案件始终没有进展。现在通过dna鉴定,才确定了朗费罗是主犯,其他很有可能被判缓刑了。”
“从三人中选中一个人?”科技版的编辑思考着,道:“这样看来,dna鉴定是能发挥作用的。”
银格索尔道:“pcr仪功不可没。”
“pcr仪的核心是鉴定dna吧。”科技版的编辑试图纠正他的说法。
银格索尔哈哈一笑,道:“现在用pcr仪这个名称,可比dna鉴定更受读者欢迎,对了,你们有没有看《视觉》最新一期的报道。”
“有什么?”
“杨锐的照片,在内页,《视觉》将之称作最值得关注的东方男人。”银格索尔笑的更欢了,道:“我真想看看科学院的家伙们,看到杨锐的照片的时候的模样。”
“杨锐去拍了时尚照?”有编辑一惊,道:“这可不像是一名严肃的科学家的模样。”
“严肃的科学家?科学家就得是严肃的吗?嘿,这是个好题材啊。”银格索尔一边记录下来,一边又道:“可惜视觉没有用杨锐的时尚照,应该是被拒绝了吧,他们用了杨锐在商场里逛街时的照片。”
“这样还好。”后面的编辑道:“科学院的老头子们,是不会喜欢时尚照片的。”
“读者们喜欢就行了,杨锐是中国人,他用不着在乎瑞典科学院的老头子们的想法。”
科技版的编辑这时候笑了起来,道:“如果杨锐在乎诺贝尔奖的话,他就得在乎了。”
“杨锐今年才二十多岁吧,哈哈哈哈……”银格索尔用社会版编辑特有的笑声嘲讽世界。
科技版的编辑看着他,露出微微的笑容,嘴角也带一点点的嘲讽。
银格索尔一愣,惊讶道:“不会吧,杨锐能得诺贝尔奖?”
“pcr就是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科技版的编辑对此非常清楚。
当然,瑞典人对诺贝尔奖都足够熟悉,银格索尔亦是一笑,说:“诺奖水平的成果不止pcr。”
科技版编辑微微露笑,说:“杨锐做出的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也不止一个。”
银格索尔这下子算是明白过来了,整个人也突然变的振奋起来,道:“这么说,杨锐是真的有可能冲着诺贝尔奖来的?他来瑞典是为了诺贝尔奖?”
“你可以问问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