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第581章 落后三年(2 / 2)

这其实是正常科研人的正常路,许正平作为一名普通人,科研之路走的还是颇顺的,不过,要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在北大这样的学校,却不是普普通通就能达成的愿望。

许多北大的副教授乃至教授,到了许正平这个年纪和地位,往往就是三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等自己的老板退休,自己继承老板的实验室,但这并不容易,一方面要老板和学校的支持,一方面还要获得看得过去的个人成果,这三个条件,许正平都不能完美的达成,所以他才决定跳出来。

然而,跳出来的另外两个选择也并不容易。

直接申请项目,然后获得自己的实验室是后世的副教授和教授们最多人选择的。但在80年代,整体科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获得独立实验室的难度一点都不比继承前任的独立实验室小,而对申请人来说,独立实验室拥有了财政独立是没错,可所有的经费争取都得自己来。这要耗费用于科研精力,而另一方面,争取经费,升级实验室,又都有赖于科研成果,以及项目申请。

最后,通常也是名校教授们独有,却最不愿意做出的选择,是前往地方院校。

地方院校缺钱缺人缺设备缺传统,唯独有一样不缺,地方政策和编制大大的有。

如河东大学这样的学校,日后就是普通的重点加211,以全社会的眼光来看,211自然亦是不错的,全国总共就100所,而中国有30多个省,约莫安分之一都只有一所211大学,除了少数几个教育强省以外,211大学就是绝对的好大学了。

然而,若是以科研为发展目标的话,211又算得上什么,985也就是将将够看,即使如此,这样的好学校,一年少说要毕业几十万的学生,钱都花到了学生身上,又有多少钱搞科研。这还是国内的情况,放在全世界范围内,埃及最好的开罗大学平时都没什么人知道,一所河东大学又哪里能入得许正平这样的北大副教授的眼。

不是到万不得已,或者对方给的个人条件极好,否则,名校的教授们是轻易不愿意离开北京。在教育科研方面,中国是没有什么北上广的,只有北京而已。

不过,前往地方院校是一定能拿到独立实验室的,稍微努力一下,建一所省级实验室都能做到,但河东省的省级实验室和北京市的同级实验室,又怎么可能是一个概念,给的经费和支持都是不同的。

然而,世事总是不能让人如愿,越是普通人越是如此。

许正平在读书期间,毫无疑问的是学霸,而且是大学霸,这样才能考上北大,留校于北大,继而按部就班的成为北大副教授。

可惜科研从来都是学霸集中营,稍微弱一点的学霸,进入这块地方,都要被挤成渣都不剩的。许正平这样的大学霸,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极难得的,但在科研集中营,他依旧只是一只普通的大学霸,兢兢业业是他最好的注脚,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

离子通道实验室,就在许正平提供的稳定浮力之上,缓缓前进。

而在华锐实验室,一群被杨锐认定为小牛的中青年们,却是轻松自如的做着简单的工作。

pcr可谓是最简单的诺贝尔奖成果,原始版的pcr的确会遇到不少麻烦,比如没有耐高温的聚合酶,就必须派专人一次次的添加新的聚合酶,恒温水浴锅也需要三个,分别是94度的高温变性温度,58度的低温复性温度,以及72度的适温延伸温度,恒温的时间还需要秒表计时。

但在有了耐高温聚合酶以后,首先省去了一次次添加新的聚合酶的过程,杨锐一个人就能完成主要工作。

而小牛们只要做边角料的测序、检查、制备等活计就可以了。

然而,杨锐遇到的问题,却与美国人遇到的问题截然不同。

第一步,80年代的中国没有现成的试剂可买的,从基础的到高级的,全得李文强他们一步步的做出来。

比如最基础的寡核苷酸,就不能指望国内的研究所能提供了,他们生产的无论数量还是浓度,都不能满足杨锐的需要。

而在美国,早就有这样的专门实验室,提供专门的寡核苷酸了。

事实上,pcr的原发明人穆里斯,就在这样的一间实验室里做主任。

杨锐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得从做寡核苷酸做起。

就此点来说,杨锐至少落后他默认的竞争对手三年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