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经验公式(2 / 2)

他一边在脑海中搜索相关的技术,一边将所有仪表上得数字都记录下来,他甚至让人拿来了照相机,将各个能想得到的变量都给拍了进去。

做完这些,一天一夜就过去了,姚悦忙碌的做记录,到了白天才稍微清闲一些,看着杨锐眼里的红血丝,道:“实在不行的话,先休息一天,明天再做吧。”

“不行,外面的狼们都等着呢,咱们要是找到原因了,他们估计会按合同办事,咱们要是找不到,捷利康也会想办法进来的。”现在是捷利康价格战的前夜,这种明显会降低成本的法子,捷利康肯定想要研究一下。

“那你也不要熬太久了,我让人熬点粥拿进来吧。”姚悦揉揉眼睛,担心的看着杨锐。

“不能在车间里吃饭……”杨锐抬头看看乱糟糟的车间,又看看饥肠辘辘的工人,失笑道:“算了,让他们送点吃的进来吧。”

工人们发出轻轻的欢呼,熟悉杨锐的贺海川笑笑道:“多谢杨总,还以为您不饿呢。”

贺海川是西堡肉联厂曾经的生化车间的技术员,现在也是西捷工厂的主力,他从杨锐这里学了不少的东西,对杨锐更是配合,西捷工厂的工人们能坚持一天一夜不离开,不停工,全靠贺海川、宁民,还有锐学组的田世昌等人帮忙回旋和管理。

杨锐叹口气,道:“谁都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也就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咱们总不能一直不调整工况吧,我刚才好像就听见报警声了?”

“有一根蒸汽管子的压力太大,现在没问题了。不过确实不能保持这个状况太久。”工厂不像是实验室,各种数值都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浮动,而且不是每种数值都好调整的,比如管道压力,蒸汽多了就压力大了,蒸汽少了就压力小了,但蒸汽的多少,是锅炉烧出来的,并不是电脑上的一个按键。

到了三十年以后,欧美的一些无人值守的高自动化机器,倒是能够对工厂的工况进行精细化调整,但那些都是价值几千万乃至几十亿的机器,别说80年代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是有了,中国企业也用不起。同样是锅炉,老外用重油和天然气是常事,中国企业能用煤炭的都用煤炭,甚至连好煤炭都舍不得,非得用热值低的便宜货才有竞争力。

西捷工厂虽然是英国人投资的新工厂,那也是1983年远东水平的新工厂,一些参数是容易调整的,一些难以调整的,已然开始影响到生产了。

“再做一组,坚持一下。”杨锐说着亲自上阵,帮着填充物料,记录参数。

贺海川什么话都没说,就回去安排去了。

好在西捷工厂的人数不多,总共也就是十几名工人,大家虽然又累又饿,在一对一的安抚下,也能坚持下来。

不多久,当食物送进来的时候,新的一盘辅酶q10生产了出来,依旧是米粒大小,光泽度偏下的结果,但数量少了四分之一。

这是参数严重偏离设计指标的前兆。

杨锐叹口气,道:“结束测试,你们按照规程调整设备吧。”

他脑海中虽然有的是信息,毕竟不是什么都知道,主流的一些技术,杨锐在读书的时候即使没接触过,也是要了解的,但稍微偏门一些的,就不一定懂了。

辅酶q10的特殊之处在于始终没有研究出化学合成法,这就使得辅酶q10的研究者不停的在植物提取法和微生物法中间打转,期间,注册和使用的专利技术不知道多少。

连续数次,杨锐边研究边找资料,总算搜到几篇有点相像的论文都是90年代写的论文,讨论的是物料的温度和浓度的关系,但也是纯粹的经验式总结了,知道结果逆推原理,多少能编造些东西出来,但要说有什么高深的科学道理,却不尽然。

不过,科学性弱一些,却让它的经济性凸显了出来。

物料的温度、浓度压力等关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用古典一点的话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温度变化了,浓度和压力也要设定一个较为特殊的数值……而具体如何设置,又有一串串的或准确或不准确的公式。

很少有论文会将这种涉及专利的公式写出来,就像是杨锐发表论文,也会藏起核心的几个点,以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

不过,后世的技术核心毕竟不同,杨锐一边比较着,一边自己写写画画。

“设备调整完了。”不多久,贺海川前来报告。

“再生产一组产品。”

“明白。”

这一次,新生产出来的辅酶q10,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晶体变的更小了,最大的只有半颗米粒的大小,最重要的是,晶体中能看到明显的杂志。

“这是五等品了。”贺海川摸着脑袋想不明白,自己按照规程调整的仪器设备,怎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这才是正常的产品,田世昌,从现在开始,你们每生产一组,都要把各个参数记录下来,生产十组以后就停产吧,等洁净厂房重新做好。”杨锐说完,在车间里绕了一圈,和大家打了招呼,就往外去了。

门口,拉德尔和郑建明已是等的望眼欲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