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问题(1 / 2)

我的1982 大国雄起 1530 字 4个月前

李忠信心中清楚,我国的科学研究没有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个事情是和我们国家的人才和聪明的智慧有着一定的关系的,但是,这样总是一个问题。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科学项目或者是一个科研成果出来以后,研究出来的成果能不能转化成生产力是一个方面,另外的一个方面,那就是科研人员研究出来了优秀的成果,却是拿不到什么钱,钱都被层层盘剥,到他们手中的钱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了,国家必须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状态,让科研人员能够真正获得他们应有的东西。

忠信公司在这个事情上做得就十分好,科研基地有着专门科研项目的实验室,原来是一个科研基地,现在变成了两个大型的科研基地。

配套的加工厂,工厂以及专业分析的团队,这些东西组合在了一起,只要是科研基地那边的什么项目研制成功,那么,后续的分析这个项目投资的可比性,用什么样子的方法能够进行量产,这种项目会产生多大的利益,需要忠信公司在后续投资多少钱,后续投资多大的厂子来把这个技术转换成生产力,那都有专门的团队来进行分析。

只要是这些人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操作,那么,他们就会把这个项目报备到忠信公司总部,在王波看完以后,如果觉得没有问题,就会给李忠信看。

到了李忠信这边以后,一般都会直接拍板定下来,定下来以后,立刻就会开始着手组织人力物力,组织人员开始操作这个项目,该建多大规模的厂子,应该生产多大的量,二期的工厂什么时候开始建设等等。

不适合忠信公司的科研项目,或者是需要投资的东西太多等等的项目,忠信公司会派出专人,和国家的那些个大中型国企进行商讨,以专利技术的形式授权给他们这些个企业,从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物品当中获得效益。

国家现在开始鼓励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速度,忠信科研基地这边如果做的好,那么,其他的企业看到这样的一种高转化比,那么,他们对于科研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大,对这个方面的资金倾斜度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就带动了整个中国科研形态的扭转,让中国搞科研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国家希望的那种良性循环。

只要这样做,才能够让中国的科研不断地发展,让中国的科研赶超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李忠信觉得,中国领导层提出来的产业政策很好,中国进入九十年代,是进入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通过产业政策的结构调整,会让经济得到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服务业和基本生活用品等产业的发展,和国土资源规划、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相关,对于国家来讲,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

基础设施好了,基础产业、基础服务业和基本生活用品等产业好了,那么,老百姓衣食住行方面就会更加便利,生活质量方面将会得到有力的提升。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苦恼,现在温饱问题解决差不多了,就需要让人们能够获得生活的满足感。

基础的东西做好了,对于老百姓方便,对于国家来讲,也是相当好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