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玉石俱焚(1 / 2)

崇祯和他的士子们所不知道的是,一位勇士此时正奋力突破建奴的封锁线。

不用说,这个勇士自然是杨破奴,他奉了黄得功的将令,连夜从夏镇南下,潜行到建奴封锁线的外围之后,并没有选择硬闯。

之前夏镇派出那么多信差,没有一个突破建奴的封锁线。

杨破奴可不认为自己的身手就比之前的信差强到哪儿去,所以真硬闯的话,十有八九也会重蹈之前那些个信差的覆辙。

更何况,杨破奴还有个独门绝活。

杨破奴自幼生长在庐江府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小村庄紧挨长江,所以杨破奴自幼练就一身好水性,好到了什么程度好到能够在长江深水中徒手抓到活鱼

甚至还抓到过一头江猪。

此外杨破奴还发现了一个河水的秘密。

那就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河底深处其实反而比河面温暖。

在滴水成冰的严冬时节,水性最好的渔夫也只能在江水中坚持不到两刻钟,但是杨破奴却能坚持半个时辰如果愿意还能撑更久。

杨破奴的秘诀,就是尽量往深水里钻。

现在杨破奴就在这么做,除了换气时上浮到水面,其他时间就在河底潜行。

在河水深处断续潜行了差不多有一个时辰,杨破奴感觉身体已经快要到达极限,这个时候再坚持下去就随时有可能昏厥。

在深水中昏厥就必死无疑。

杨破奴当即便上浮到了河面。

此时黄河河面上飘满了冰凌,杨破奴瞬间感到冻入骨髓。

杨破奴知道在这样的冰水中坚持不了片刻,便赶紧抓着冰块往河岸边划去,从河中到岸边短短不到五十步,杨破奴就几乎整个被冻僵。

挣扎着爬上岸,杨破奴感受到强烈的困意。

杨破奴并不知道这是失温造成的休克反应,但是他知道这时候如果睡过去,基本上就再也醒不过来,所以用力咬破舌尖,极力使自己保持意识清醒。

拼尽全力往岸边爬了几十步,杨破奴就耗尽体力爬不动。

“完了,这下要辜负靖南侯。”杨破奴一个念头没转完就眼前一黑。

不过临丧失意识之前,杨破奴耳畔似乎隐约听到了一声轻喝:“谁”

说的是大明官话,不是奴奴,这下有救了,杨破奴终于放心的睡了过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杨破奴再次恢复了意识,感觉整个人暖洋洋的,就像泡在夏天久晒之后的江水中,别提有多么的舒服。

“醒了”一个有些尖锐的声音忽然响起。

杨破奴听了瞬间就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当即睁开眼睛。

入眼是一个昏暗的土坯房子,还有一个白面无须的男子,戴着三山帽。

“高公公”杨破奴记性好,认出这男子是圣上跟前的大太监高起潜。

正说话间,崇祯带着朱慈炯快步走进来,身后跟着郑森、黄宗羲等几个士子。

看到崇祯,杨破奴赶紧一翻身坐了起来,但是坐起一半就又跌坐回了草榻上,他这才发现自己的四肢软绵绵的没一点力。

当下杨破奴苦笑说:“圣上,恕小人无礼。”

“你别动。”崇祯摆摆手说,“躺着回话就行。”

停顿了下,崇祯又问道:“杨破奴,你是怎么进来的”

杨破奴道:“回圣人,小人乃是从黄河上游凫水过来的。”

“不可能。”高起潜喝道,“眼下天气虽回暖了,但是黄河水面上漂满了冰凌,因而仍旧冰冷刺骨,人在这么冷的河水中最多只能呆两刻钟。”

卢九德紧接着说道:“建奴对黄河上游的封锁虽不及下游,也没有红夷大炮,但也在黄河两岸布置了不少岗哨,所以要想从黄河凫水穿过建奴的封锁,少说得游两三里,既便是顺流而下,没有半个时辰是不可能办到的。”

杨破奴道:“回公公,小人游了将近一个时辰。”

“你胡说。”高起潜再次喝道,“这么大冷的天,没人能在河水中呆一个时辰,你一定是在撒谎,圣上,杨破奴定是被建奴逮住然后变节了。”

“你闭嘴”崇祯黑着脸喝道,“不说话也没人当你是哑巴。”

高起潜缩了缩脖子再不敢吭声,卢九德也是悄然后退了一步。

杨破奴却诚恳的说道:“回两位公公,小人真没有撒谎,小人之所以能在河水中呆一个时辰是因为知晓一个秘密。”

崇祯问道:“是不是深水中要暖和些”

“咦”杨破奴愕然,“圣上也知道”

崇祯心说这个算什么,河底水温通常都在四摄氏度左右。

不过既便是四摄氏度,不游惯冬泳的人也坚持不了多久,杨破奴估计是打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所以才能够坚持一个时辰之久。

不过,杨破奴的到来,给崇祯提供了一个思路。

郑森几乎同时想到了,迫不及待的说:“圣上,既然杨把总可以从黄河凫水进来,我们也就可以派信差凫水出去,甚至可以在夜间派一艘或数艘舢板渗透,学生就不相信建奴真能严密封锁好几里宽的河面”

“嗯。”崇祯沉声说道,“今晚就派舢板去邳州然后让路振飞派信差绕道凤阳府去洛阳给牛金星送信,但是这封信应该怎么写呢”

黄宗羲道:“圣上,这封信应该这么写,就说我大明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才将建奴的四十万大军吸引到徐州战场,好不容易才造成了北京极度空虚的局面,接下来我们就要奇袭北京,所以派信使正告伪顺,不得与我大明争夺北京。”

“嗯,这主意不错。”崇祯欣然道,“就警告牛金星安分点。”

这时,郑森忽然说:“圣上,学生有句话不知道该讲不该进”

“你想要说什么呀”崇祯没好气的道,“还是玉石俱焚那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