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李旦已是满脸泪水,他抢上一步,将地上的李隆基扶起道“一切都结束了。”
“不。”李隆基看向父亲。“现在才正要开始,请父王尽快入宫辅政”
李旦这才在李隆基的陪同下进入皇宫,下令抚慰皇城中受到惊扰的百姓。
当天,朝廷宣布大赦天下,除已死的韦后一党骨干外,其余渉事者一律不再过问。
同时,临淄王李隆基进封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薛崇简赐爵为立节王,麻嗣宗为代理左金吾卫中郎将,钟绍京为守中书侍郎,刘幽求为守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
这一系列人事安排意味着李隆基和他的亲信们基本掌握了京城的军政大权,韦氏家族和武氏家族联合操控朝政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也意味着,由韦后所立的天子李重茂可以到期注销了。
事实上,政变成功时,刘幽求向李隆基建议立即废黜李重茂,奉相王李旦为皇帝,但这一看似十分合理的提议被李隆基当场谢绝了。
因为徐玄玉没有这样建议。
徐玄玉告诉李隆基“行动如此成功,说明这是顺天而为但是帝皇之位,涉及许多人核心利益,这事情还是缓一点比较好。只要掌握了军权,掌控了朝堂,什么时候换皇帝,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确实,在这个时候,即便是李隆基本人直接登基也是没什么大问题的,毕竟相王肯定不会跟儿子抢皇位。而在行动中,李隆基展现出了他果敢的毅力及超凡脱俗的领袖魅力,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先帝是韦后毒杀的,所以还有为先帝报仇的功劳摆在那儿,大家都看得到,也都信服。
不过,皇帝暂且不变,会能更顺利将韦武集团的余党统统揪出来,清理干净,而且不如此迫切登基,能够让他们父子在公众的印象中的形象可以更加高大全一点。
李隆基选择了徐玄玉的建议继续尊李重茂为皇帝,让他在中间缓冲一下。
这次缓冲,其实也没多长,只是三天。
倒不是徐玄玉他们急不可耐,而是太平公主有些耐不住了。
三天后,太平公主传达了小皇帝的最新决定将帝位传给相王李旦。
李旦坚决推辞了。
“做叔叔的怎么好意思收下这么一份大礼呢既然诏书是让我辅政,我就辅政便是”
其实之前李旦的表现来看,李旦的推辞还真不是虚伪做戏,他对当皇帝可能真没有太多,他一直韬光养晦,养着的不一定是野心,可能也只是保护家人的初心。
但事已至此,李旦不上台是万万不成的。
为此不少官员特地找到已经被封为宋王的李成器和李隆基,希望他们兄弟一道出面去劝相王继承大位。
李隆基对自己父亲的性格还是很了解的,他告诉百官,说父王本性恬淡,从来就不把世事放在心上,所以过去当皇帝当到了让给了外姓人,而如今在位的李重茂还不是外姓人,他是相王的亲侄儿,因此相王很难同意取而代之。
这样就很麻烦了,李重茂一日不下台,政变的参与者们就一日不安心,长此以往,必生变故。
现在小皇帝是没有势力,羽翼未丰,可一旦小皇帝开窍了,能收拢人心了呢
不能再重蹈昔日五王妇人之仁的覆辙了。
刘幽求尤其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刘幽求鼓足勇气,大声说道“众心不可违,相王倘若独善其身,又将社稷置于何地难道又要经历数次政变,皇都不稳,还将导致地方不平”
刘幽求还找来徐玄玉,希望他来劝说几位对自家人心软的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