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笑了笑,望向李钦载:“李卿有何高论,把话说完,咱们再议。”</p>
李钦载上前一步,道:“是,多谢陛下,多谢滕王殿下。容臣与刘中书互为问答。”</p>
李治点头:“允。”</p>
李钦载望向刘仁轨,道:“刘中书,敢问可知‘水泥’此物?”</p>
刘仁轨沉默片刻,道:“老夫知道,也亲眼见识过。”</p>
“水泥用来修路,大唐各州县道路相连,是否于国于民有利?”</p>
刘仁轨不仅是谏臣,也是领过军的将领,他很清楚一条笔直平坦的道路对国家对军队意味着什么。</p>
本来不想回答,但李治和群臣的眼睛都盯着他,刘仁轨不得不道:“有利。”</p>
李钦载又道:“修路于国有利,那么刚才刘中书说我祸国,此言是不是过了?”</p>
刘仁轨忍不住道:“虽是良策,但若国库不能支应充足的钱粮,良策落到地方,对百姓便是滔天的祸事,老夫说你祸国,并没错。”</p>
李钦载扬手制止他继续说下去,道:“刘中书容我问完,咱们再慢慢争辩。接下来我再说一件事……”</p>
“刘中书担心的是举国兴修道路,难免忽视农耕,耽误了春播秋收,且百姓若将来以修路做工为主业,更会引发农田荒芜,岁入无粮,对吗?”</p>
“对。”刘仁轨冷着脸道。</p>
李钦载环视殿内群臣,缓缓道:“如果,我将修路之策缩小到某一州,某一县,以此作为试点,让君臣见证成败,成则推行全国,败则停工立止。”</p>
“一项于国于民有利的良策,先拿一州一县来试试,无论成败都不会对社稷造成太大的影响,刘中书如何说?”</p>
刘仁轨当即愣住,殿内群臣也愣了。</p>
窃窃的议论声越来越大,殿内顿时一片喧嚣争论。</p>
相比李治前日在殿上提出的举国兴修道路的提议,今日李钦载将改良后的办法拿出来,无疑比李治的激进做法温和了许多,而且一州一县之地确实对大唐社稷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p>
今年本来北方大旱,朝廷已在准备粮草北进赈济,粮草是必须要赈济到灾民身上的,既然已成了灾民,那么以工代赈有何难处?根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p>
不会对社稷造成太大的影响,又对社稷和百姓有利,同时还能赈济北方灾民,还有什么理由反对?</p>
至于对权贵世家的利益产生冲突,这属于私利,是不能拿到朝堂上说的。</p>
渐渐喧嚣的议论声里,刘仁轨叹了口气,迟疑半晌,道:“老夫……无话可说。”</p>
殿内瞬间寂静,群臣看了看李钦载,又看了看刘仁轨,最后情不自禁望向李治,见李治脸上喜色一闪,群臣心中顿时有了数。</p>
这特么是你们合伙演的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