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章 趁虚而入(2 / 2)

唐朝好地主 木子蓝色 3779 字 2个月前

真正的历史上,倭人是更晚一些时候才进行的改革,那个时候是维新派把苏我氏干掉后,扶立新的天皇,然后全面推行改革,号称大化革新。

而现在,苏我氏居然带头改革了,不得不说,历史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可就算最大的地主皇室和苏我氏带头改革,下面的贵族豪强们也未必愿意啊。

几十年前,物部氏当政,实行保守政策。而苏我氏眼界较开阔,一意改革,结果被物部氏阻拦,两大贵族开战,最终苏我氏赢了。苏我氏的族长苏我马子扶立自己的外甥女为推古天皇,积极实行改革。

后来,仁德太子进一步提出改革计划,结果苏我氏却担心损害苏我家族利益而杀了圣德太子和他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另立天皇。

可不到二十年,现在大唐的压力下,在地方的不稳下,苏我虾夷却又被迫开始带头改革。

地方上的贵族和豪强们,可不是一个大名主一封委任状就能满足的。

改革意味着旧有利益集团的损失,必然会有反对。

不过张超挺乐于看于倭国的这种变化,他们乱起来才好。

其实倭人的改革处处模仿大唐,比如班田制,就是过去大唐的均田制,甚至他们的班田农民,也是一样要负担租庸调的,但负责却比大唐的重。受田每段,交纳租稻两束两把。而调则还分为田调、户调、付调,庸为力役和代役纳物,部之,负担很重。

就算部民过去为奴隶,可转为班田后的公民,日子并不会更好过,相反,负担还更重了。

这有点类似于南北朝时期贵族地主庄园里的佃户部曲,他们不用向朝廷纳税服役,只给贵族地主们种地纳租就好了。如果变成了编户良民,虽然分田授地,可租调和庸却不少。

就如隋朝时均田,一个男丁授的田比一夫一妇授的田要多,可相比起来,租庸调却要比平均的少。于是乎,许多隋朝男子宁肯打光棍都不娶妻,因为娶了妻负担就要重许多。妻子授的田没有男丁多,可一夫一妇纳的租调和承担的庸却要高的多。

石见银山。

现在那块地方被划为五畿七道的山,隶属于石州石见国。山有八国,石见国则有安浓、迩摩、那贺、邑知、鹿足、美浓六郡。

石见银山现在还只是很零星的开采,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可以说这是当地的倭人没有发现这里的储量。

但张超知道啊,在明朝的时候,石见银山可是达到当时全球三分之一的银产量,相当惊人的。

倭人不知道没关系,他知道就行了。

还有别子铜山,在四国岛,属于南海道,归属于伊予国。

这座铜山要到一千年后才会被发现,而他的铜储量却是相当的惊人,六十五万吨铜储量。

这座铜矿开采了近三百年,占据江户幕府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铜开采量。

十三亿斤铜储量。

在中国明清时期,每年向日本进口的铜就高居百万斤之巨,这还没算日本向荷兰等国出售的铜,他们的铜最高时一年能达到几百万斤之巨。

别子铜山储量高,但在伊予大铜山还不少,甚至许多铜山都是夹金夹银的。

“趁着倭国内乱将起,我们正好混水摸鱼,以讨伐倭王无礼为由出兵,然后攻占石见银山和别子铜山,反正这两地都离海边不远,对于我们来说出兵不是什么问题,尤其是伊予的别子铜山,它处于四国岛,倭人力量不强。”

张超打的是如意算盘。

进攻倭国,一面是挖金子挖银,另一方面还能抓奴隶。

倭国别看着好像地方很小,但倭国的土地还是很肥沃的,而且倭人也比较能生,处在岛上也算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安稳日子,人口不少。

中原对于铜、银、金的需求是巨大的,张超也不用担心挖了太多黄金白银和铜,会造成中原货币过多,通货膨胀什么的。

黄金白银可是天然货币啊。

这可比烧瓷器、烧玻璃、造香水、酿酒、制糖来钱快的多。

“咱们什么时候出发?”张璟听了已经是热血沸腾,饥渴难耐了。

“不急,咱们先准备,凑两支舰队,准备好军械物资等。还得等朝廷和议院批准我们去征讨倭国才行。”

这么大的银山铜山摆在面前,张璟恨不得现在就去攻占石见国和伊予国。

“爹,干脆咱们偷偷组织人马,就以海贼之名行动。”

张超呵呵一笑。

“别心急,那银山铜山又不会跑。再说了,除了你爹我,别人现在也不知道那两座银山铜山啊。先正常的报告朝廷吧,相信能通过的。”

“万一通不过呢?”张璟很着急,这么大的两块肥肉都到嘴边了。

“真要通不过,再按你说的办。”